项目负责人:郑建平教授 建设目标:瞄准国际前沿,重点研究岩石圈物质组成、地球内部层圈作用、矿产富集规律、岩矿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成矿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矿物学、材料学方向。
建设任务:以地球物质组成研究为基础,建设21世纪发展需要的有基础、有创新,出人才、出成果的开放性综合性教学科研基地。支持新学科生长点建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对新的专业需求,增加材料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取得的研究成果“成矿系统、深部过程及成矿效应”简介:
①提出了“区域成矿学”理论体系、“区域成矿系统”和“成矿系统及演化论”等理论,出版了《区域成矿学》、《古陆边缘成矿系统》、《区域成矿研究法》等专著,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肯定,成矿系统理论已成为我国矿床学研究和找矿勘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并专门下达任务书要求编写《区域成矿学研究方法指南》,指导全国重要成矿区带的区域成矿研究工作。
②揭示了巨量元素聚集与深部过程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华北克拉通、三江、青藏和秦岭造山带等典型地区的岩石圈组成结构模型,和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带及中生代燕山造山带的构造-岩浆事件序列框架,集中探讨了华北深部岩石圈的不均一性、东部大陆减薄与青藏高原增厚机制等深部过程,提出了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大灾变是成矿“大爆发”中物质、能量巨量传输的根本动力源。
③提出了造山带成矿系统分类体系和时空结构,初步建立了“造山带成矿学”的理论框架和造山带矿产资源预测的方法体系。提出了在秦岭造山带新类型(MVT型Pb-Zn矿、斑岩型Mo-Cu-W等成矿系列)、新层位(志留系和震旦系)、新地区(扬子台北缘、商丹断裂带附近)是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的重要对象。在寒武系中的金矿床中发现了金-硒共生矿化新类型,突破了传统的分散元素不能成矿的认识;提出了‘三江’两套(古特提斯成矿系统、碰撞-后碰撞成矿系统)成矿系统并受三大因素(壳幔地球化学分区、特提斯事件、印-亚碰撞)控制的认识。
④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胶东金矿和冈底斯多金属找矿中取得实效。在夏甸金矿探明C+D级黄金储量20.436吨,使一个资源危机矿山重焕生机;确认北里庄-董家-谢家沟金成矿带,通过与矿山合作,在谢家沟矿区查明金金属量37.468吨,伴生银金属量21.399吨,并于2003年兴建大型矿山,现已生产黄金7万余两。西藏冈底斯、藏南开展的铜多金属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如驱龙超大型斑岩Cu矿床等的发现),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地质工作十大进展之一。
成矿系统理论对推动我国区域成矿学研究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十五”期间学科群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