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南,男,1962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留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12月于原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12 月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副主席,国际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委员会选举委员,国际地质地学计划IGCP-572项共同负责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前任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古生物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等刊物编委;“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1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负责的“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科研集体2005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06年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获延续资助);2009年获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此外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1项。
从教25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学与科研共举,教书与育人并重。秉承“学科是基础、教学是根本、科研是动力、育人是目标”的理念,立足学科前沿,创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教学研究、科学探索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简要归纳如下:
1.以学科建设为己任,创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平台。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群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平台。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早在1981年就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童金南老师作为学校该学科年轻一代的学科带头人,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己任,在保持我校本学科发展动力,维护学科发展优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组织建设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并在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重新评估中,学科排名第一。近年来,根据国际学科发展动态,积极推动学科交*发展,创导由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形成的“古生物学”向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形成“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方向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所在的教研室已被更名为“地球生物系”。并且在童金南老师及其学科团队的积极推动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于2007年将“生物地质学”(英文名称写为geobiology)正式列入二级资助学科,当前还在酝酿在一级学科目录中写入“地球生物学”。作为实验室主任,将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学科与我校环境学科联合建设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实验室”于2005年底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并于2008年底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的建设验收,当前正在组织准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更上一个台阶。
2.以教学工作为核心,创国家级教材和精品课程 传授知识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从教25年来,童金南老师一直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承担着本学科主干课程“古生物学”的教学任务,包括从学科兴旺时期的大课时,到学科低潮时期的小课时,以及与“地史学”合并衍生的“古生物地史学”和“地层古生物”等各类教学任务,是本教研室主讲课程门类最多的教员之一。教授的班级几乎涵盖了学校大部分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但重点是“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和“矿产资源工科基地班”的“古生物学”和“地史古生物学”(地层古生物)教学,同时负责“古生物学”课程建设任务。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课时要求,以及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及有效带动平台,因此教材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对古生物人才的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多次大范围交流探讨后,童金南老师及其学科团队邀请了国内本学科最重要的中科院两个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优秀专家参加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不仅在教材中纳入了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而且根据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经过5年多的反复研讨和修改,这本包含了1位院士和4位杰青合作编写完成的《古生物学》(童金南,殷鸿福主编),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本课程的教学新体系建设和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对先前完成的“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材《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童金南主编)进行了修编,并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0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
龚一鸣,男,1958年10月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bet365赔率特点教授,教龄28年。 博士,博士生导师。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地史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分会委员,《地层学杂志》、《古地理学报》和《地质科技情报》编委。 198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学术交流访问:多次出访日本、丹麦、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与遗迹化石和地层古生物方面的专家有广泛的接触和合作。
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 10 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 133 篇,其中 24 篇被 SCI 收录。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主、参编教材 10 部,主讲《地史学》和《沉积地质学》等课程。曾获 IET (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奖( 1994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4 ),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2003 )和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日本, 1992 )沉积盆地会场 “ 杰出的重要论文 ” 等殊荣。
|